明朝岭南第一状元伦文叙,从卖菜郎到状元,鬼才对联无人能及
说起唐伯虎大家不陌生吧?《唐伯虎点秋香》的风流趣事流传至今。也许大家不知道,同一时期有一个比唐伯虎还牛叉的才子,此人名叫伦文叙。
伦文叙32岁高中状元,他是明朝岭南第一状元。
伦文叙,明朝南海县黎涌村人,也就是今广东省佛山市南海人。在古代南海属于蛮荒之地,中原文化触及不到那里,因此出个文化名人实属不易。
伦文叙出生在一个贫苦之家,传说他出生时脑袋比普通小孩大一号,人们说脑袋大聪明,因此他从小得了一个大头仔的绰号。
伦文叙的父亲以种菜为生,粗通文墨,由于家里穷,没钱供儿子读书,父亲就成了小文叙的启蒙老师,爷俩一边种菜卖菜,一边研究对子。
到了十岁,伦文叙在对联这种雅俗共赏文学方面显露出了天赋,其所做的对联意境深远通俗易懂,被誉为岭南鬼才少年。
比如他曾对过:井底开花蝴蝶闻香难以采,粉墙画果老猴想吃枉心思;木马无头三只脚,画龙有眼半边身,以及山狗上山山石子硌山狗脚,水牛过水水深浸没水牛头等等
这样的对子还有许多。
岭南方志曾记载了这样一件事:伦文叙10岁时帮父亲卖菜,当时西禅寺的和尚到市场上买菜,看到伦文叙后心想,都说这小孩擅长作对子,我何不试他一试?
于是和尚走上前说:“我出个题目,你用对联来答,答上来,今天的菜我包了。”
伦文叙一听道:“小意思,师傅但请出题。”
和尚说你先别急,我还有要求:“上下联要含有两个数字,这两个数加起来正好是100。”
伦文叙听罢说了句明白。
紧接着说出了上联:杏坛七十二贤,贤贤希圣。我对下联:云台二十八将,将将封侯,我上联72加上下联28正好是100。和尚连声称妙,高高兴兴买走了菜。
还有一次,伦文叙在卖菜回家时突遇大雨,于是他就到一寺庙里去避雨。恰好这时两广总督正在上香,总督听说他是“神童”,就出了一个上联考考他。
上联是:三尊宝佛,坐鳌、坐象、坐莲花。
总督大人话刚落,伦文叙很快对出的下联:一介寒儒,攀龙、攀凤、攀丹桂。
总督大人赞不绝口,听说他家贫失学,心生惋惜,于是资助了一笔银两供他上学。
伦文叙得贵人相助进了学堂,经过寒窗苦读,22岁的伦文叙考上了太学,也就是京师大学堂。又经过10年的拼搏,伦文叙在京考时高中状元。
讲真伦文叙的状元含金量最高,他打破了岭南无状元的记录。
传说在科考时竞争很激烈,最后落到了伦文叙和另一考生柳先开加题夺冠。我这里插一句,柳先开是湖广大才子,做对子一绝,二人的水平在伯仲之间。
皇帝就让他俩以《明月》为题PK。柳先开稍加思索,提笔刷刷写下了:“读尽天下九州赋,吟通五湖四海诗,月中丹桂连根拔,不许旁人折半枝”。
这首诗气势宏伟,折桂的意思是得第一,柳先开夺冠的决心跃然纸上。
伦文叙也很快交出了答卷,皇上一看上面写着:“潜心奋志上天台,瞥见嫦娥把桂栽,偶见广寒宫未闭,故将明月抱回来”。
伦文叙的这首诗更加气势磅礴,你柳先开为折枝把树拔了,我伦文叙把月亮抱回家,嫦娥、桂花树、玉兔都成我的了。
两相对照,不用说伦文叙的答案更胜一筹,最后皇上点了伦文叙为状元,柳先开屈居做了榜眼。
在古代高中状元的学子,都享有夸官七日的荣誉,敲锣打鼓喜报送行,目的就是激励其他学子努力学习。
就在省亲的第2天,伦文叙来到一粥店里喝粥,此次来不单是为了喝粥,而是为了感谢之前店老板的一饭之恩。
原来在伦文叙12岁的时候,他帮着父亲往这个粥店里送菜,从家里挑菜走到粥店也就到了中午,伦文叙经常吃不上中午饭。
到后来店老板知道了这一情况,心生怜悯,于是就用店里剩下的猪大肠,猪心肺等杂碎放上水,再抓上一把大米熬成粥送给他吃,此后伦文叙总算吃饱了饭。
到了店里,老板照例为伦文叙做了一碗粥,吃罢,店老板说这个粥一直没有名字,还请状元郎起个名字吧。
伦文叙一想,提笔写下了“状元及第粥”几个字,老板高兴地把墨宝挂在了店门首,粥店从此生意火爆,此后“状元及第粥”也就成了广东的一道美食。
15 13年,也就是正德八年秋,伦文叙出任京城秋闱主考官,期间也许是操劳过度,伦文叙得急症死了,时年47岁,人们痛惜他英年早逝。
伦文叙才华出众教子有方,其长子伦以谅是解元,次子伦以训是会元,少子伦以诜是进士。
伦文叙一手缔造了“一门四进士、父子魁三元”的传奇家族,当时正德皇帝亲笔御赐中原第一家匾额,伦文叙的牌坊就矗立在黎涌村村头,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游览一番。
文/秉烛读夏秋